首页
>师生共话“我与书”>2019年“我与书”征文
《道德经》中的“度” ——读《道德经》有感
发布日期:2020-04-21 浏览次数:


硕士研究生 慈干


《道德经》是中国浩瀚的古代经典之海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所蕴涵的智慧至今仍是使我们受用无穷。其传为老子出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所托而作,故亦称《老子》。《道德经》的版本、注释本众多,现在流传最广的是东汉王弼的注释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共5000余字。《道德经》五千余言,无一字有“度”。在我读来,却觉得无一处不在谈“度”。所谓“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是一定事物保持白已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限度。在儒家,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说法。在生活里,按我自己的理解来说,度就是四个字,恰到好处。在《道德经》里, 我读到了说话之度、处事之度,为人之度甚至治国之度。

 

说话之度,老子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与其说多错多,词不达意,不如适可而止。这句话是在讲我们说话的时候要讲究一个度,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东西该说,什么东西不该说,都需要我们考量,说什么话也需要去把握一个分寸。这个分寸就是度,这个度在老子那里就是“中”。“守中”即是要把握尺度,把握分寸。说话太多显得聒噪,说话太少则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交谈的尺度过大则容易堕入下流,尺度过小则显得拘谨。古人云“祸从口出”,直接原因也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说话之度。综艺节目《奇葩说》上有一 期辩题“键盘侠算不算伙”,讨论了如何看待那些在网络中随意阐述观点,抒发情绪的网民,主持人马东有一-段话这么说“责任的核心,我觉得是恰到好处,是对自己的言行后果有所判断”。恰到好处就是那个度,我们说话的度,我们说话是要表达我们的意见,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需要我们为之负责,我们要对自己说过的话承担后果。古人亦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诲。这些都是在教导我们需要去把握好说话的度,“恶语伤人六月寒”,话语的力量是惊人的,我们需要时时注意把握自己说话的“度”。处事之度,老子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争”,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强求的意思。“强扭的瓜不甜”,处事之时不要去强求刻意。顾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处事之时,少一分刻意,多一份真诚,这是处事之度。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处事更应该戒骄戒躁,心浮气躁则容易失了气度,失了根本,坏了事情。处大事更应该有大气魄,有稳重的心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沉心静气,处事方能应对自如。老子还说:“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事情做成功了,不应该就骄傲了,到处去找人炫耀,到处去逞强。做成了一件事,我们可以自嗨却不能自傲,“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也是我们处事之度。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告诉我们自恃其强、做事偏执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历史上无数刚愎自用,暴戾成性的暴君的下场就是血淋淋的证据。处事之时,追求但不强求,进取但不轻浮,自信而不偏执,这是处事之度。

 

为人之度,老子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做人要尽量去除掉那些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我觉得这句话在今天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人生一世,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一 段不断蒙尘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的打扫自己,扫除掉身上沾染的不正风气,时刻能去看到自己那颗晶莹的初心,时刻记得自己为何出发,这样我们才不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做人,更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战胜自己。人生是一场和自己的战争,一辈子的敌人只有自己。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人生路漫漫长,《千与千寻》里说:“人生就像一辆列车,每个人都只能陪你一段,然后中途下车”。我们自己要靠自己走完这一生。我们应该努力去发拥白己,认识自己,战胜白己,成为更好的自己。高晓松说:“相比谈恋爱,如何成为一个 更好的自己更重要”。老子讲:“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句话在为人方面的教育意义,我是联系庄子的齐物思想理解的。人和同于光与尘,万物与我为一。为人若不尊重自然,若不爱护万物,又怎么敢说自己是万物之灵长?为人之度,在于不断前进却始终未忘为何出发,在于关注别人更要重视自己,在于爱护自己更要爱护每一个生命。

 

治国之度,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谓“烹小鲜”,最重要就是把握火候。火候大了,就容易焦了,火候太小,无济于事。治国更要求我们对“度”有一个精确的把握。小处说来,比如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城管执法的新闻事件。城管执法,就是一项特别需要把握好度的工作。执法力度过大,手段过于激烈,则就会容易引发这种网络上出现的那些什么城管打人等等类似的恶劣事件。不仅达不到对于美化市容的目的,而且还给城市管理者本身的形象抹了黑。但如果执法力度过小,过于宽容,又容易使各种小摊小贩在各种不适宜的场所遍地开花,乱搭乱建,不仅影响市容,而且留下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城管执法更讲求对度的一种把握,既要坚持文明执法,也要坚持立场。而往大处来说,国家领导人们对于治国政策的制定也需要把握好了度。政策制定的太激进就容易遭到众多的阻扰力量,像是历史上王莽的那仿佛穿越之人的前卫的新政,像是王安石的变法,政策利国利民,但不合时宜,终归功亏一赛。而一味妥协,不做改变,那么晚清百年的屈辱历史就是我们血泪的教训。而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人口众多的大国,治理起来对“度”的把握则更加困难,迈出的每一步都需要认真考虑,迈得大小即是我们发展的“度”都需要每一位领导人去认真把握。

 

“度”在《道德经》里没有出现过一次,但通篇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它的身影。说话处事,为人治国,万事万物,都要讲求度。而最难的也是把握度,度是一个临界点的范畴,把握它可能需要我们去拥有极丰富的人生阅历,极高的人生智慧。但我们却无法失了度,离了度,失了度,失了分寸,我们就可能说错了话伤害了人,好心办了坏事,就可能迷失了自己,就可能使国家和社会都处于动荡之中。上文中所谈 到的对于说话处事、为人治国的度的把握,只是一些比较表面的泛谈。落实到实践中,对于度的把握,实际是要更加困难的多。对于“度”的把握,我私以为和马哲里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的不谋而合。在不同的域里,有不同的度。说话时,和不同的人就不同的问题讨论就有不同的度。处理不同的事时,也会有不同的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治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度,什么普世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度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要想准确地把握度,就要去不断地体验人生,丰富人生的阅历,就要持续的阅读与思考,丰富自己的思想,增长自己的智慧。

 

天地之间,万物有度,物极必反,极之所在,度之所在。自信过了度便成了自大,自谦过了度便成了自卑,称赞过了度便成了谄媚,认真过了度便成了偏执,勤奋过了度便成了过劳,说适度的话,做适度的事,用适度的方法处世。适度、自然、大方、得体是千锤百炼后的难得舒适状态,既让自己舒适,也让别人舒适,也是对人的一种最高的赞誉。

 


信息来源:图书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