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生共话“我与书”>2019年“我与书”征文
阅读之趣在于不计功利
发布日期:2020-04-21 浏览次数:

江苏省委党校办公室 徐桢

 

从学生年代到职业生涯,不论是学习工作需要,还是个人兴趣使然,阅读已经成为生活日常。细思阅读经历,凡正襟危坐,呈愁容满足、眉头紧锁之态,必然是受学习或工作“逼迫”而读;若能闭门不闻窗外事,心态怡然自得,甚至泡壶清茶作陪,多数是因为拥有阅读自主权,挑选了心仪读物。

依兴趣而读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阅读时与作者产生共鸣。至今依然记得,年少时,在某年冬日,随手拿出书柜中的《水浒传》,读到“血溅鸳鸯楼”一回,看武松掷去长刀,扯开破袖,用血手在白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好汉豪情跃然纸上,顿时只觉自己血液翻滚,丹气蹿头,忍不住拍案喊出:“好胆!”待跳出书境,静看窗外,白雪依旧纷飞起舞。

类似感受,时常在阅读中发生,虽不至于皆拍案大喝,但只要与书中所述发生情感或认知上的共鸣,必定会回味许久,甚至将语段摘录,反复品味。究其原因,大抵凡是依兴趣择书而读,此书必有吸引自己之处,或是源于书中一句话——听读者相传“干部要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或是欣赏特立独行的写作风格——看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又对其《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难以释卷;或是作者的哲思笔触常常能直击心坎——阅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等著作,其中大道至简的箴言,能排解不少烦闷与焦躁。

不计功利、兴趣使然的阅读理念,也曾饱受质疑,更有人将其定义为“消磨时间式阅读”,并振振有词:“这样读书,你能记住多少书中内容?”个人理解,阅读不是背课文、记单词,没有必然去刻意记住书中的每句话、每个字,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段话,都可能转化为个人成长进步,特别是涵养提升的养分,会融入我们的骨子里,进入我们的灵魂深处。相反,如果读书永远带着功利,永远带着明确的目的,心态浮躁,为读而读,无法实现阅读上的持之以恒,更不可能以此获得心底真正的宁静。

曾因为工作缘由,结识儿童文学作家韩青辰,在一次交谈中,她说:“文学创作是一条崎岖的路,它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喧嚣、热闹甚至轻盈时尚。”每当写作遇到瓶颈,想要放弃时,她常常会拿出一本喜爱的书来读,不再去思索怎么安排自己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不再去考虑如何串联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仅仅是以一颗朴素的心走进他人书中的世界,在阅读中放松身心、平复情绪。只有不计功利的阅读,才具有这种“魔力”。

阅读要做减法,从前如此,现在更如此。特别是当前,大众的阅读时间被各类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挤占了很大部分,剩下的时间本就所剩不多。如果在闲暇之时,非因工作和学习需要,还抱着绝对的功利态度去看书,这本身是件令人悲哀之事,而且,其阅读过程也足够使读者自身感到痛苦。

一次美妙的阅读之旅,一定是场纯粹之旅,只有爱读书之人秉持朴素之心,遇见乐读之书,走入书中之境,才能享受到读书之趣。不论此书是经史子集,还是闲情偶寄;不论是大家著作,还是草根笔谈,只要主旨思想不乱、不误人子弟,皆可作为选择对象,图书馆、餐厅、广场皆可称为读书场所。倘若连阅读之事都功利相待、锱铢必较,人生岂不太枯燥单调、乏累无味了些。

 

 


信息来源:图书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