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生共话“我与书”>2019年“我与书”征文
听书·读书·教书——我与书的半世情缘
发布日期:2020-04-21 浏览次数:

法政教研部 陈蔚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我不仅深以为然,更以为一个人的阅读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是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另一种记录。就拿我即将半世的人生来说,书与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从小至今,书是我最亲密可靠的朋友,陪伴我由乡村田野、黄口小儿到今天的教书写书之人,从不谙世事到研究政治、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绝不只是福楼拜所言的“阅读是为了活着”,而是阅读放飞我人生的风筝,让我活成了我想要的读书人的样子。至今还是不论遇到什么烦恼,只要能坐下来拿起一本书,我就会平静下来,走进去,快乐起来,将来也定会如萨特所言“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完成书带给我的圆满。

 

听说书、看小人书种下了我渴望读书的种子

 

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有着她奇妙的传承和吸引人的方式。小时候还是个不识字的乡村小姑娘的时候,村里有个王老四的爷爷讲三国故事,成了我记忆里关于书的最早最美的地方。随着他栩栩如生的讲述,总会有一些独特的人物模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的呢?能不能多讲一点啊”,面对我们的纠缠,老人说“都是《三国演义》里讲的啊,你不读书怎么会知道呢”。爸爸是个历史迷,有空时也给我讲了很多水浒、红楼梦、聊斋等等的故事。“要是我能看这些书多好啊,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读书呢”,他总是说,你现在还小,上学识字就好了。

 

大人们总是很忙,故事总是听不过瘾,于是哥哥的那些小人书(连环画)成了我最早的启蒙读物,不识字可以识图看画、猜啊!记得我猜的第一本小人书是《基督山恩仇记》(也叫《基督山伯爵》),看着那大船在海风里倾斜,我知道海浪很急,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看着伯爵表情的不同,猜他是痛苦或者高兴。于是边看、边猜、边编成了我的特长,还讲给隔壁小伙伴听(现在想想都是很可笑的事情啊),《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王二小放牛》等等故事我最初都是这样看的呢。但是毕竟是猜啊,对不对呢,缠着哥哥读,他又不乐意,于是上学识字成了我小时候最渴望的事情。

 

终于上小学了,没想到的是启蒙的班主任老师是个非常漂亮温和的女老师呢,她不仅会讲普通话,还会给我梳小辫子,所以我总是班上默字的“高手”、发言最积极的学生。终于识字了,每多识一些字我就会把那些猜过的小人书不断找出来再看再猜,不断“纠正”和丰富自己编的故事,就这样,一本《基督山伯爵》不记得到底猜了编了多少遍,反正现在伯爵和大船的图画还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四年级开始写作文了,我缠着爸爸订了喜欢的《儿童文学》、《故事会》(尽管那时他工资很少),只要每期新的到了我都是一口气看完,有一次上课了我实在记挂没看完的故事,偷看了杂志,被老师揪了一次耳朵。都是书揉的祸!

 

那些陪伴我成长的杂志、小说和收音机

 

上中学了,我又缠着爸爸订了《少年文艺》、《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它们成了我最快的时光,不仅让我语文课代表的位置稳稳当当,而且让我的作文几乎篇篇都会被老师表扬,让我收获了阅读带给我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在不断丰富,人生变得是那样的可期待。那时候的梦还说将来要做个作家,自己写小说呢。

 

小学和中学是快乐的,课业没有负担,成绩年年拿奖状,课余,记不清具体是那个暑假,我第一次读了《红楼梦》。还有就是从小学五年级爸爸去上海时买回了一台收音机,除了爸爸喜欢的新闻外,每天的《小喇叭》和《故事联播》、单田芳和刘兰芳的评书节目都是我最喜欢的。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回忆今天听到的故事,为主人公担忧或高兴,总会有各种感觉涌上心头,总会有一个人物形象随着声音出现在我脑海里。

 

上高中了,爸爸给我订了《青年科学》、《杂文报》、《英语世界》等杂志,在我眼前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爸爸医院的《人民画报》是我和爸爸的最爱,我们经常一起看,和爸爸讨论一些国家的事情,还有《人民日报》和《中国环境报》也是我喜欢的,尽管要高考,我依然没有丢下这些报刊杂志。应该说,当时对高考根本没有今天这样的架势,爸爸几乎很少和我谈这个问题。

 

现在想来,就在高中阶段(不记得我们镇有没有书店),有几本书应该是对我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的,那就是从收音机里“长篇作品联播”里听到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地球的红飘带》,让我每天与孙飘平、韩新月等这些主人公一起悲欢,每天都期待他们,也就在他们的人生起伏中,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告诉我,即便是最平凡的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世界。我就学着书里的话,和爸爸说,“爸爸,我想去读大学本科,您就把我当作风筝吧,线在你手里,我要看看自己能飞多高!”不过当时的目标是大学的中文系,其次是个医生,再其次是军人。但是有戏剧性的是,高三是时候,我们来了个年轻的政治老师,他在“政治常识”课堂上跟我们讲美国、英国、法国等等国外的各种新鲜事,简直是太吸引人了,让我感觉学政治很有趣,可以知晓全世界。于是文学梦被政治“打破”了,我成了南师大的政教系的学生。

 

专业书籍让我成为一个能为社会做些许贡献的教书人

 

大学时光是自由而充实的。首先是可以自由地到各个系去听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讲座。于是在这里我第一次读了世界级经典名著,继续了我的文学梦,《飘》《红与黑》《呼啸山庄》《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还有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一些作品便是我每晚歇灯后走廊里的最爱,再跑到美术系听左庄伟老师的《西方油画赏析》,那种感觉至今都很美好。也正是在大学里,我第一次认真阅读了中国的四大经典名著。当然也是在这里,作为专业,我第一次阅读了马恩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作品,《马恩选集》基本通读过一遍,尽管现在记不起当时的感觉,但后悔当初没有学马克思做些笔记啊。另外,《法学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等专业书籍和课程都让我今天仍有印象。

 

硕士阶段我又阅读了大量的国际政治方面的书籍,还有苏联的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高放先生的著作,让我开始意识到,陌生的党和国家的事情也是可以做深入研究的,而且研究苏联和苏共是为了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这样的大事情,作为一个女学生的我,从那时候开始了对中国的国家大事的关注。尽管当时并没有明显的专业意识。

 

“居无书,犹如人无魂”。工作以来,记不清到底读了多少本书了,但是至少基本是围绕着教研所涉的三个方面来读书、买书的,家里的书橱也基本是三个区域。首先,是我的科社与共运专业方面的书。如高放先生的书我是买全的,研究苏共和苏联历史尤其是苏东剧变的书至少可以报出几十本的。其次作为基本功的政治学专业的书籍。基本又是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经典。从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从《政府论》和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分析》到王沪宁的《政治的逻辑》、杨光斌的《政治学概论》认真看过;此外还有国外学者如傅高义、科恩的中国领袖传记系列、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罗伯特欧基汉、李侃茹、麦克法考尔、张维为等等这些学者的代表作。二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思潮方面的书籍,那是可以报几十本的,但是最基本的看得最多的是徐大同的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潮,李泽厚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三是中国政治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记不清到底看了多少,反正除了专业的期刊上的,至少我认真看过的学者从徐勇、陈红太、俞可平、朱光磊、许耀桐、李君如到今天新生代的包钢升、杨雪冬、何增科、杨光斌、郑永年的书(基本重要的都买读了)等等;第三是我喜欢的所谓的杂书,包括中国历史、《中国书法五千年》、《黄帝内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等方面。现在感叹的不是没有书读,而是好书太多,时间太有限,眼睛开始吃不消。也正是这些看似很杂的书,在我这里却是相通的,带给我是讲课时可以有多个视角和丰富的材料。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电子时代的听书给了我莫大的方便与幸福。以前的凤凰FM上的好节目,如今喜马拉雅平台上,我就已经听了张其成讲《黄帝内经》、复旦大学的傅杰讲《论语》、余秋雨讲《中国文化》(也买了他基本上全部的书),现在正在听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散步走路、课余、地铁上,只要有时间,听上一节都是放松和收获。

 

总之,一路走来,从未觉得读书是苦的,对书的兴趣是有增无减的,有书的我是内心充实的,正是读书让我逐渐变得谦卑,让我可以胜任一个教书的岗位。个中原因也许就是王小波的话比较透彻“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活明白些道理”。是的,人生如寄,有书的人生不一样。

 

 


信息来源:图书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